原创在地铁里不穿裤子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西方地铁无裤日的前世今生
每年的1月13日是国际无裤日,这一天,全世界包括北上广汉等60多个城市无裤的爱好者,都是上身冬装,下身内裤的打扮乘坐地铁。
欧美流行的无裤日,最初是为了生意,后来就是想成为网红,主要就是张扬个性、释放压力等的心理。
无裤日的前世今生
无裤日不是不穿裤子的节日,何为无裤日?
无裤日全称是无裤坐地铁日(No Pants Subway Ride Day),看到相关新闻或咨询的人,顿时产生了疑问,内裤不是裤吗?裤子不是“trousers”吗?
为您解密,英语“Pants”在英国英语里,的确包括内裤的意思。不过,英国、爱尔兰、南非、新西兰等内裤的固定词汇是knickers或undies。英语“Pants”在美国、加拿大,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裤子。
为了便于大家理解,索性将它翻译为外裤,那么无裤日应该翻译为无外裤坐地铁日。无外裤坐地铁日在英国的英语翻译就是“No Trousers on the Tube Ride ”,看看“trousers”出来了吧。
无裤日的前世
网传无裤日,原本是“五五日”,也就是5月的第一个星期五,最早是在1985年或1986年。美国年轻的嬉皮士们,在各种公众场合不穿外裤。
不过,我对这种说法存疑,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五,正是夏天穿短裤应该也算正常吧。
后来,就演变成了无外裤坐地铁的活动,最初都是为了名和利。什么心理?都是名利!
无裤日的今生
2002年1月13日、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的家乡纽约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。这天,有7名男女头戴暖帽,身穿棉袄,下穿内裤出行。
那感觉就像为了上班赶时间,连穿裤子的时间都没有。后来一看,原来是行为艺术。是IE艺术团搞的一场恶作剧,就是为了炒作,从而吸引眼球,制造“混乱和欢乐”。
当时,地铁乘客看着这几个“蛇精病”这么个性,就问他们怎么回事,他们的回答忘穿裤子了。
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IE艺术团,这个艺术团跟网络浏览器没有一毛钱的关系,IE就是Improv Everywhere的缩写,中文是处处即兴之意。
它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毕业生查理.陶德在2001年8月份创立的,属于即兴表演性质。
这个团体其实就是喜剧表演艺术团,就像开心麻花一样,给人带来欢乐,尽管他们的方式有着天壤之别。他们这种“奇装异服”其实就是为了成为网红,就是要名利双收。
曲折发展
尽管IE规定参加活动者,下身穿的内裤,男生要大四角,女生小四角。可在实际中女生往往“减一角”,都是三角的。女生所穿有的是boyleg(四角),有的是bikinis(比基尼),有的是tangas(V裤),当然没有thongs(T-back,丁裤)。
结果,还没五年就出事儿。2006年,纽约参加人数达到了150人,因为着装太辣,行为不检,美国警察都抓人了。
经过法院审理,这是自由,这是个性,不是伤风败俗,无罪释放。无裤日,也就向美国各州以及世界各国蔓延开来。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,都有他们的同好者。
西方人到底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?
网络兴起之后,在网上追求名利实现成功的人也是层出不穷。尤其是近些年,网红已经成为一种产业,称之为网红经济。在网络时代或者说信息时代,要想成功要么挑战极限,要么突破底线,他们往往是语不惊人死不休,行不惊人死不休。
其实还是一种追求自由和成功的心理。这种看似挑战世俗的行为,也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学习和工作压力,也便于更好地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。
对于这种行为,我的看法是不支持不反对,顺其自然就好。对此,您怎么看?又认为他们是什么心理呢?
首发作者授权转载
裤日内裤Pants裤子无裤日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